19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经历了大规模的“撤地设市”潮,目前中部和东部的地级市,绝大多数都不到20年。此前,它们大多称为“地区”。
地级市和地区,都是地厅级,通常情况下“四大家”的一把手都是正厅级,当然有不少省份的前两大地级市市委会高配为省委(自治区党委),从而晋身副省级官员的行列。
从党政体制上讲,地级市设有市委、市政府、市和市政协,其中市委设有常务委员会。而在地区,地委没有,只有正和委员;担负行政职能的地区行政公署(简称地区行署)并不是地方行政机关,而是所属省或自治区政府的派出机关,一把手称为专员;地区也没有自己的和政协,而是上级或政协的派出机关,例如大兴安岭的政协全称是“中国人民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工作委员会”,简称“政协地工委”。
由此,在撤地改市后,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多了副厅级的市委,由省府任命的地区行署专员也变成市选举的市长了。
另一个,从驻地来看,地级市政府驻地通常是“区”(东莞、中山、嘉峪关、三亚等4市的政府驻地也称为区,但并非国务院认可的县级区,而是乡镇级的街道,三沙市驻于永兴岛,这5个地级市被称为直筒子市),而地区行署驻地通常为为县级市或县(大兴安岭地区除外,其行署驻地为加格达奇区)。
2、行政方面,名称和地区类似,称为“盟行署”;架构却和地级市类似,一把手称为“盟长”,副手则是“副盟长”。
盟的驻地和地区类似,根据当地的行政区划来。锡林郭勒盟和兴安盟设有县级市、县和旗,行署驻地都是县级市;阿拉善盟只有3个旗,驻地便是旗。
自治州的党政体制和地级市一样,分别称为州委(有)、州政府、州、州政协。但在辖区上则和地区、盟一样,州政府驻地为县或县级市。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曾被传为全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并代管阿勒泰、塔城两个地区,但除了两个地区的行署、和政协工委的牌子前面加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州和两个地区并没有上下级关系。因为伊犁州的四大家和两个地区的四大家都是正厅级,而且地区和专员都是自治区任免的,而不归伊犁州管。更吊诡的是,现任塔城地委是自治区党委(副省级),伊犁州委却只是委员(正厅级)。
我去年7月去伊犁霍城看薰衣草,在车上遇到过一个塔城人,在他看来伊犁州和塔城并没有特殊关系,现在说伊犁州都是指州直属的11个县市。
此外,在民族自治区域,主体民族不再下设该民族的自治区域。例如,新疆的主体民族是维吾尔族,就不再设立维吾尔自治州,而是称为“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主体民族是哈萨克族,就不再设立哈萨克自治县,而是称为县。
共和国建立,省县乡政府确立,但由于省级管辖不了数量众多的县级,只能依靠地区这个派出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因为地区只是派出机构,难以有效统筹分管各县的人力物力重点建设,最多只能有效缓解并规范县级人民政府的违法乱纪行为,这和地改市时代希望坐大城市经济的预期是相违背的。
但因为只占了好处却没尽到职责,监管各县的地区职责执行的却不如当初到位了,毕竟主管干部的精力有限,无法做到发展市区经济的同时,有效监管各县各项事务,这也导致了如今县级人民政府的弊病从生,藏污纳垢及其严重!
实际上,原本做实地级市省县之间政府地位的合法性即可,但考虑到城乡二元制存在的必要性和涉及宪法的大改,也就迟迟无法落地。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政府驻地在加格达奇区,而与之相对的,咸阳市政府驻地就在咸阳。为什么大兴安岭地区的政府驻地就不在一个叫大兴安岭的“发达”地带?
看了高票答案,明白了之前省级和县级之间的行政区划叫地区,行政机构为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的地区行署,当一些地区经济人口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实施了撤地设市:撤销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的地区行署而设立因其行政建制为地区级别的“市”。设区的市与地区最大的区别就是拥有立法权,自主制定地方性法规。
那对于很多地区来说,达到一定条件后设立了地级市,而边疆一些地区仍旧保留下来,如大兴安岭地区等,下图可见如今现存的七个地区。
那回到上文中的问题,大兴安岭地区作为一个地级行政区划,政府驻地可以在辖区内任何一个地方,之前选择了加格达奇区。而咸阳市作为一个地级行政区划,政府驻地也可以选任何一个地方,选在秦都区(市辖区)。只不过一般把比较发达的咸阳市辖区称作咸阳市。
先有一个较周围区域更发达的人口聚集地叫咸阳市(县级),依托这个聚集地建立咸阳地区,这时咸阳市属于咸阳地区。之后改为咸阳地级市,但生活中把较发达的市辖区地段称为“咸阳市”。之前的咸阳市是县级,而现在的咸阳市是地级。
而大兴安岭地区,本来就没有一个叫大兴安岭的人口聚集地,只是人为把几个区县整合为一个地级行政机构--大兴安岭地区。那政府驻地当然可以选在任何人口聚集的地方。
PS: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政府驻地在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政府驻地在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镇,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驻地在海西州德令哈市。这些例外让我推翻了之前的思维定势:A地区的政府就在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