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中,220天深入社区,走访群众2800余人次,上门办证服务254次,调解矛盾纠纷42起……这是从嵩明牛栏江镇小新街派出所一名社区民警的工作笔记上统计得来的部分数据。对于一个辖区面积118平方公里的山区派出所来说,这样的工作量既大得惊人,又普遍得不值一提。因为这里的7名社区民警都有一个特殊身份——“编外村官”。
去年年底,针对辖区实际情况,嵩明县小新街派出所向县公安局和牛栏江镇党委、政府提出了由社区民警兼任各自辖区村官的设想。经前期试行和组织考察,小新街派出所7名社区民警分别兼任各自辖区的党总支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不占编制、不收取报酬,只求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调解更给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辖区内征地、邻里口角、宅基地划分等各种矛盾纠纷逐步增多,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很可能上升为治安甚至刑事案件。”小新街派出所所长戎天福表示,当时所上提出社区民警兼任村官,是充分考虑了辖区实际情况后提出的,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创新而创新。戎天福认为,民警想要处理好这些矛盾纠纷,就必须真正地深入社区,把自己变成村民的“自家人”。对于这一点,后来兼任古城村党总支副书记的社区民警侯志海就深有体会。
“以前去处理纠纷,民警到现场后要先联系治保主任,治保主任再联系村委会,村委会又再去协调相关的村组干部。”侯志海告诉记者,自从兼任村官以后,民警、村民、村组干部成了一家人,在处理纠纷时可以直接联系到每一个相关人员,由于自己“大小算个村里的领导”,提出的意见也能得到大家的重视,有利于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的调解。
同时,当村委会要做重大决策时,参与到村组会议中的民警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风险评估,向村委会提出建议,以防止矛盾纠纷的发生。这一制度实行以来,整个小新街辖区再没有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
群众更欢迎
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编外村官”们也受到了村民和村组干部的欢迎和赞赏。
“说实话,我们都是从村子就地选出来的干部,政策、法律水平和人家民警比起来确实有很大的差距。”果子圆村村委会治保主任耿金明说,由于和村里各家各户多少都沾亲带故,自己调解纠纷时往往是采用人情战术,双方也就是碍于情面暂时不吵了,事实上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就不如民警讲政策、讲法律、讲方法来得彻底。
而古城村村委会八里铺村组长李大明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今年4月,村民陈某做梦梦到自己的哥哥被同村的某人打了,醒来后就提着锄头砸了对方家里的大门。当时社区民警只用了十多分钟就赶到了现场进行处理。“那是夜里2点啊,我就住在村子里也不一定来得比他们快。”说起当晚的情况,李大明至今仍感慨不已。
服务更上心
“虽然只是多了个空头衔,但无形中感觉责任重了不少,一分一秒都不敢怠慢,总想着为村民多做点什么。”这是小新街派出所7名“编外村官”的共同心声,如今他们把自己的电话贴在了村委会警务公开栏,供村民随叫随到。
今年6月,“编外村官”们在走访中了解到辖区有30多位老人由于地处偏远、行动不便,一直没有办理二代身份证,进而影响到了其享受低保、养老保险等相关福利政策这一情况后。他们便背上全套摄影器材,利用空闲时间相约一起前往老人家中为其照相办证。
7月26日中午,当民警们来到平潭村身患重度残疾的刘大爷家中时,发现他由于长期缺少他人照料,已经很久没有洗脸和换洗衣服了。民警们立即找来脸盆、毛巾、香皂,再从邻居家接来热水,用了半个小时帮刘大爷洗脸、洗脚、擦身子,最终为刘大爷照了张干净整齐的证件照。
“一方面提升了民警的基层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又很好地服务了群众,牢固了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戎天福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编外村官”这一制度创新收效超过预期。同时,牛栏江镇党委副书记张文表示,民警兼任“编外村官”不仅让辖区矛盾调处率大幅上升,而且还解决了一批老大难的矛盾纠纷问题,镇党委将把这一制度在全镇推广。(记者 邓磊)